机电店铺起名(机电行业公司起名)

玄机起名网 2年前 (2023-10-01) 阅读数 273 #店铺起名
文章标签 机电店铺起名

陈展如故居 用母爱凝聚的立体交响乐

文:林春荣 图:木痴

农历九月的阳光浅浅地铺陈在古老的兴化府古城,在连绵的老屋瓦片上轻快地飞翔,那些被风雨洗刷过千百年的红,沉甸甸地郁结成一座古城厚重的文化图腾。

沿着大度街一如既往的繁华,走过庭院深深的状元第、太仆寺卿第、游将军第、彭公祠,走过五百年历史的崇功祠。时光仿佛凝固地这一条古旧的长巷上,瓦屋、庭院、天井、大门坦、门当、户对、照墙,所有古老的风物都在说出一口千年百年的莆仙方言。

在大度街的尽头,可以看到一条被时间逼仄的已经很短的城墙巷,这段筑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的兴化军城墙,用那坚硬的石体守望着千年府城关于一座城池的记忆。

而在这段几十米长的城墙里,有一座近现代的洋楼,以那充满近代时期的文化色彩,标志性地崛立在古城的一角,成为整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个建筑语言。

陈展如故居,故居一楼改为“1932咖啡酒吧”

陈展如故居是这座院落的名字,它曾经的主人是民国时期莆田名医陈展如和他的妻子林顺仪,由他们夫妻俩一手创建起来的。

这原是凤山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藏经阁南院地,后被大火烧毁,荒芜后辟为果园,几经易手后,陈展如于1929年购得此地,并开始筑建,1932年竣工,陈家人已在这里居住生活了近九十年时间。

曾供陈展如一家人日用用水的惠泉井

陈展如故居分为主楼、附楼、前庭、后院。前庭上绿树青藤、花台水池,最为令人称奇的是城墙边的那口千年水井,这口叫慧泉井的古井,乃是唐代名僧妙应禅师斟舆挖掘的,井水清冽、干净、透明,虽几经风波,现在依旧可以饮用。

主楼是莆田现代之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仿欧洲风格设计建造,大窗户高空间、宽敞明亮,且有水泥浇注的柱头花纹图案和顶棚天花角线等建筑装饰,雅致美观,风格迥异,是不可多得的近现代建筑物,在这座千年古城里具有不可或缺的一个时代建筑记忆。

机电店铺起名(机电行业公司起名)

带有欧洲风格的故居建筑

古居的后院,有厨房、居室和储存室,还有菜畦、果树。尤其是那棵郁郁葱葱的白玉兰树,高大蓬勃,枝繁叶茂,这棵白玉兰见证了陈展如故居自创建至今九十年的风云变幻。白玉兰树由陈展如林顺仪在1929年种植,常年散发着淡淡的馨香,弥漫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里,浸湿在每一节或阴或阳的时光里,浸透在每一个陈家人的生命里、灵魂里。

写到这里,陈展如夫人林顺仪就像这棵柔美而又坚韧的白玉兰树,辛勤而又坚强地守护着陈展如故居,守护着她热爱的儿孙们。

早晨的阳光轻轻地洒在白玉兰树上,那青翠的叶片泛动着透明的光芒,那沁人心肺的叶香、树香,立即弥满在整座庭院的空气里。

白玉兰树葱葱郁郁

兴化府古城大度街上,居住着许多名门望族,这些都是因为某个士子科甲入仕后,家族显赫而迁居于此。浮山陈氏仁泽房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陈珀本是浮山陈氏黄石房派,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福建乡试举人,擢山东堂邑县教谕,于明弘治六年(1493),礼部会试第二百二十二名,登毛澄榜三甲之一百七十二名进士,历任都察院理刑,陕西道监察御史,浙江按察司佥事、副使,明正德六年(1511)擢升为甘肃行太仆寺卿,陈珀在此期间自黄石迁居大度街,为浮山陈氏仁泽房始祖。

世事匆匆,历久弥新,在明清两朝诸多历史变革中,仁泽房在兴化府城内繁衍生息,诗礼传家,生生不息。自清朝开朝立国之后,仁泽房之后裔陈乔芳,登清顺治五年(1648年)福建乡试戍子科举人,此科有莆田县生员二十四个中试,同科举人林正芳、杨梦鲤、彭圣培先后中进士。陈乔芳,字世武,官至建阳教谕,以子育甲赠知县。

为浮山陈氏仁泽房留下芳名的是陈育甲。陈育甲,字尔黄,登顺治八年(1651年)福建乡试辛卯科举人,同科有莆田县生员十二人中式,而在此科举人中,也有俞逊、莫之栻、张松龄、陈育甲等四人中进士。陈育甲登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榜进士,官至青田知县,史志上以一句“慈惠爱民”彰显陈育甲的政绩与品德。

崇功祠里的老樟树

明清之交际,历史上风云际会,改朝换代之烽火硝烟,数度降临在并不辽阔的兴化府城。那个时候的兴化府城,数以百座寺院庵岩宫庙观祠都已残垣断壁,无数的官宅民居古厝也是伤痕累累。在这个家园危难之际,陈育甲怀抱着“慈惠”的品质,率莆田陈氏十八衍派族老,共同商定重建崇功祠,并向朝廷请旨,恢复官方主持的春秋二祭。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崇功祠就是清康熙早年间、由陈育甲等倡议创建的建筑规模与建筑形体。而清廷也为了安抚莆阳士子的民心,特勒旨官祭,并在四亭郊下赐予祠田数十亩,用于春秋二祭之用。

二百年的时间在兴化府城缓慢地流逝而去,独留下这座拥有数百间官宅府第的古城,依旧在春花秋月中缓慢转身。清光绪年间,陈育甲的六世孙陈麟又一次登高而呼,集中莆田陈氏十一房派轮流负责主持春秋两季祭祀。崇功祠在这三百年间香烟萦绕,烛火长明,保佑着兴化府城的风调雨顺,也保佑着全体莆田人的福寿安康。

陈瑞骥,字展如,陈麟之第三儿子,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九月。书香门第,又生逢其时,有书习读,清朝末年,莆田士子名流张琴、江春霖等创办兴郡中学堂,用新式教材教书育人,陈展如在兴郡中学堂完成了学业,1912年以优秀成绩考入天津陆军军医大学第九期医科班,1917年毕业分配到福建陆军补充之一师正军医官,即二等军医正,相当于副高职称,兼军医院院长。

崇功祠里的榕树

陈展如又处在生不逢时的军阀混乱时代,北洋军阀 *** 的黑暗统治,十几年间 *** 总统如走马灯式的轮换。军阀混战,兵祸不断,民不聊生,目睹这样混乱的社会环境,又处于军队之中,陈展如的心中该有多大的悲伤与痛楚。

1923年,陈展如毅然辞官归故里,在城内大度街之崇功祠内,创办了“展如医院”,又开始一段人生传奇。

崇功祠外的大度街

古旧而又宽敞的崇功祠,位于城内大度街的善裕铺,俗称莆田十八陈总祠,自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由朝廷勒旨于地方官主持春秋二祭,陈展如辞官返乡后,创办了“展如医院”,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的生命记忆。

展如医院创办于1923年,为莆田西医个人开业行医的之一家。陈展如所追求的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理想一直在兴化府城阳光里高蹈而又绚丽,高贵中蕴藏着平凡,忙碌中包含宁静,付出中蕴藉着收获。医生,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也是另一种方式的立德行善。

这个时候,陈展如已经和林顺仪结婚,且生育了长子陈文山,次子陈文彬,一家人居住大度街并不宽敞的老屋里,却充满着人间的欢乐。事业与婚姻,人生中的两件大事在此时让陈展如有了巨大的成就感,有一份热忱向往的工作,有一个至爱的家庭,陈展如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陈展如先生科班出身,又在部队中从事复杂的临床医疗工作,他的精湛医术,在兴化府古城内有口皆碑,在短短几年内,累积着爆棚的人生赞誉,和口口传诵的医德名声,这当然仰仗着展如娴熟的治疗技术和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和展如先生心中那一腔医者仁心的高贵品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尽管时间远去了近一百年,时间湮灭了无尽的往事,但陈展如先生一些治病救人的旧事依然留存在各种各样的文字之上,至今读起,仍有暖暖的温度。民国时期,莆田城内贫富不均,城市贫民不在少数,陈展如对病人从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均是精心诊治,细心养护,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

尤其是对一些贫困病人,常常是减少或免收诊金,甚至药费。对一时困难却有点熟悉的病人,采取先看病取药,药费挂帐,待年终或病患家属有钱时再还,这样既可以及时救治病人,不拖延诊疗,病情恶化……陈展如悬壶济世之医者仁心,深受城内百姓的尊敬。

著名散文家郭风先生居住在书仓巷,距展如医院不到二百米的路途,在他暮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中,深情地回忆起他记忆中的陈展如医生,“……但我记得他稍胖,为人和蔼,不论寒暑,穿着一直是长衫,是的,他学的是西医,但中国某些传统道德精神,如扶贫治疾始终贯彻于其行医行业中。我常常在城墙巷,大度路以及文峰宫前街等处遇见他,这是他在出诊。他穿着长衫,自携医疗袋,急匆匆地行过街巷,路上总有一些行人向他致意……”

在郭风先生的文章中,还回忆陈展如去他家出诊救治他与他妻子的往事。这位闻名文坛的老作家在文章中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心中的陈展如先生:“展如先生不仅是名医,更是一位硬骨头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一位具有凛然正气的爱国民主人士。”

陈展如曾在此行医治病,救死扶伤

陈展如先生已然是城内名医,遇重病出诊,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皆是随叫随到,他的心中装着是病人,是生命。尤其是遇见瘟疫流行时,或传染或无法隔离救治,陈展如总是急百姓之所急,在判断某种瘟疫,如天花、鼠疫、霍乱等尚未蔓延之前,就及时贴出通告,免费施种疫苗,减少瘟疫流行。他的这些高尚的医德深深地感染了无数的莆田人。

空阔的崇功祠,那棵繁枝茂叶的樟树,十六年的绿叶青青,十六年的春去秋来,见证展如医院那个中年人辛勤而又忙碌的身影,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扶死救伤。也见证在络绎不绝的人流中,陈展如医生以精湛的医术与品德,展示着一个莆田名医悬壶济世的医者情怀。

从古香古色的展如医院,到树木虚映、花草飘香的陈展如故居,这一带的城里人时常会看到一个端庄美丽的妇女,同样也是行色匆匆,忙忙碌碌地穿行着十六年的早晨与黄昏。

有人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优秀的女人。如果说陈展如是莆田一个成功的医生,众口称赞的“再世华佗”,那么林顺仪就是站在陈展如背后那个成功的女人。

林顺仪父亲林仁,祖居笏石坝津,世代务农,清光绪年间,因豪族侵田霸地,林仁一介贫民,势单力薄,只好贱卖良田,携妻带子,举家迁居城北,租田种地,种菜看园,聊以度日。林顺仪有姐弟四人,她居长,年幼时就熟识农务蔬菜,针线女红,出外可春种秋收,入室能洗衣煮饭。1918年,有情人终成眷属,陈展如与林顺仪结为伉俪,从此携手在漫漫的人生旅途。

陈展如成长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兄弟四个,他排行第三,父亲陈麟,号书亭,乃莆阳有名望的乡绅,生前一直主持崇功祠的春秋二祭礼仪。陈林两人结婚之后,共生育五男五女,陈文山、男、1921年出生,陈文彬、男、1923年出生,陈文雷、男、1925年出生,陈文琴、女、1927年出生,陈文萧、女、1929年出生,陈文笙、女、1930年出生,陈文弦、女、1932年出生,陈文波、男、1934年出生,陈文森、男、1937年出生,陈文篪、女、1940年出生。

陈家珍贵的家庭合照

这么一个超大的家庭,在林顺仪的细心呵护下,其乐融融,妯娌和谐,兄弟和睦,儿孝父慈。在陈展如人生的高光时刻,林顺仪作为妻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让人羡慕的是,陈展如给五个女儿所取的名字,都是一种古代乐器的名称,其中应该蕴藉着父母深情的寓意。

在大家庭中最难处理的是经济问题,处理不好往往是家庭矛盾的主要线索。陈展如兄弟四人虽然早已分家,各自独立独户生活,但两兄长,一家人仅靠手工做布鞋为生,收入低微,生活艰辛,陈展如总是不断资助,林顺仪毫无怨言,从不计较,特别是极力鼓励侄子女读书,侄子们在大学读书时每个月的生活费,林顺仪亲自经办,笔笔清楚,从不间断。

展如先生作为莆田名医,收入颇丰,但从不多置家产,全部用于资助子侄陈文英、陈文樵、陈文奎等学习所费。连内弟林成、林宣等求学费用,也由林顺仪一手操办。因此陈麟公这么一个大家族的子孙中,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是莆阳闻名的书香门第。

1929年,陈展如林顺仪夫妇已生育了五个儿女,大度街那间旧房子,实在无法正常生活,俩人商议后,购买凤山寺西南角原藏经阁之荒地。由于陈展如忙于医院救治病人,洋楼建筑之事全部由林顺仪负责,水泥从英国进口,钢筋从日本进口,红木从菲律宾进口,建筑工人从上海聘请,这一系列繁琐的建筑,在林顺仪细心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32年,这座中西合璧的别墅式洋楼竣工了。

1929年,陈展如林顺仪在动工之际,种植那棵白玉楼,经过九十年阳光雨露的滋润,已长成比洋楼更高的大树,如同林顺仪内心的夙愿,在天地之间守望着洋楼,守望着陈家人的平安幸福。

莆田陈氏是莆田人口最多的一个姓氏,人口数量占莆田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十五。陈氏一族也是莆田的名门望族,忠义与孝悌永恒地流淌在陈家人的血脉之中,陈应功、陈淬、陈文龙、陈瓒都因为忠义、爱国、精忠报国而被宋明两朝朝廷封侯立祠,常年累月春秋二祭,成为全体莆田人的精神偶像。

从 *** 战争开始,从满清立朝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没有停止过,积贫积弱的中国连岛国日本也敢放马过来,1904年的日俄战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直至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激起了四亿亿中国人的愤怒,抗击日本侵略者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远在莆田的展如医院,这个已经九个孩子的父亲却坐不住了,自发在莆田成立抗战自卫团第二后方医院,自任院长,组织城内城外一些开业行医的医生以及自己的学生,组织战地医院及战地救护队。毕竟陈展如是天津陆军军医大学毕业,五年的军医知识积累,六年的军医院经历,累积了专业的战地救护知识,因而,陈展如就在这座民间自发成为的第二后方医院里训练战地救护知识与要领。

在抗战初期,各地地方 *** 和各界领袖发动捐金捐款,支援抗日,陈展如多次身先垂范,带领了七、八个子女到文峰宫前的“救国献金台”上捐献抗日银元。陈展如本来就是莆田社会名流,所带领的七、八个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排成长队逐个上台,每个人都有捐款给“救国献金”,这一令人感动的场景,成为当时莆田最美的爱国风景线。

夜色浓郁,一盏明灯照亮黑暗

身传言教,克己奉公,陈展如用一个爱国者的举动教育子女们要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有用之人,他对子女的爱与关切,是慈祥、是浓厚的父爱。他对子女的爱与关心,是严格的课业,是读之有用的志向。陈展如留给儿孙们的家训,朴实无华,字字珠玑。“遗子千金,不若授子一技,怀薄技在身,胜似良田千倾。子孙有能,留财无用。子孙不肖,坐食山空。”

1938年,武汉会战以日军占领武汉而结束,日军进而加快进攻浙江、江西、湖南,企图打通通向华南的战略通道。1939年,浙江、江西战线吃紧,福建也危在旦夕。陈展如的学生们纷纷踏上北上抗日的道路,戴制模、林万里、蔡生标等奋战在抗日战场上。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陈展如心中奔涌着杀敌报国的 *** ,一听到祖国的召唤,慷慨奔赴抗日之一线。展如先生年近五旬,还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九个儿女均未成年,妻子还身怀六甲,任何的一种理由都可以推脱,陈展如慷慨赴任的决心是坚定的,深情对妻子林顺仪说:“大丈夫当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回”。

故居的长廊,充满历史感

1940年5月9日,浙江金华石枚泉的一条河边,几声枪响,陈展如牺牲在抗日之一线,那年他刚刚五十岁。一代莆田名医的爱国人生就此落幕。陈展如以一生的壮举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抗日勇士。

那年台风暴雨格外猛烈,疯狂地吹刮着那棵壮实而又青翠的白玉兰。青青的落叶纷飞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甚至窗台上、阳台上,连空阔的屋顶上,也落满了青翠的白玉兰叶。

见证陈家历史的白玉兰

青山处处埋忠骨。陈展如风华正茂的生命安卧在金华石枚泉一处向着南方、向着故乡莆田的山坡。六年间花开花落,六年间草青草枯,六年间,林顺仪和他们十个儿女们倾尽了无限的怀念,和刻骨铭心的追忆。

1946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林顺仪只身踏上寻找夫君遗骸的路途。那时,虽然烽火熄灭,硝烟散尽,但闽浙的山路崎岖而又泥泞,千里的路途,千里的孤独与焦急,早已不在林顺仪的心中,她的心中只有一个目的,早点让陈展如回家。

英雄回家,林顺仪历经千辛万苦,冲破了关山千重,终于把陈展如遗骸奉回乡安葬。落叶归根,英魂回乡,林顺仪早已把陈展如和莆田紧紧地埋在心中,埋在朴素的情感中。

斑驳的石壁与陈家共经风霜

就在陈展如牺牲的同一天晚上,林顺仪顺利产下了女儿陈文篪,这是他们的第十个孩子。

陈展如的离去,如大厦抽出栋梁,亭榭撤出支柱,整个家庭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此时此刻,林顺仪深知自己不能示弱,不能再倒下,惟有坚强,才能把这个大家庭巩固起来,才能给孩子们健康、安全、幸福的未来。

陈展如行医时所积累的一些银两,早已慷慨周济亲人、亲戚及其周围的一些困难朋友,家中并无多余的钱粮,但这一切的困难林顺仪以一个母亲柔韧的肩膀全部挑起。林顺仪把后院的空地整理成菜园,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除了一家人食用之外,节余的果疏拿到市场上去换大米和地瓜干。还腾出一间空房养母猪、生猪仔、养大猪,作为家庭的收入,用于支撑着十多个人的大家庭。

今年八十六岁的陈文波,是陈展如的第八个孩子,他回忆起小时候养母猪时的情景,还是那么熟悉当时的情景。他记得母猪生猪仔时要格外小心,一只只刚生出来时的猪仔要仔细照顾好,不然就会被母猪压死。或许这不是他唯一的童年记忆,一个寡妇和十个未成年孩子生活之艰难,是可以想像的。

机电店铺起名(机电行业公司起名)

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十个孩子的吃饭穿衣,一个都不能少。但林顺仪对儿女们的学习依旧非常严格,一点也不放松,她在陈展如的遗像和家训前暗暗发誓,无论生活多么阴暗、困难、艰苦,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并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有林顺仪的家庭日常开支计划中,凡事都可以百般节俭、节省,但学费一定要预留充分,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无钱交学费而辍学。

今天的故居已是一片和平

林顺仪虽是一个出身于乡村的家庭妇女,几乎是目不识丁,但她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她深知文化知识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自嫁入陈家之后,成了大学生军医陈展如的妻子之后,林顺仪也自觉地利用各种方式识字认字,由此可见她对孩子们学习的重视。林顺仪也为儿孙们留下自己一生的感悟与体会,作为家训。“立身重道义,处世明事理,持家当勤俭,生活毋奢靡,百善孝为先,钱财身外物,知识兴家世,父母身垂范,家风永承继。”

林顺仪以一种浓浓的母爱情怀,精心呵护着儿女们在文化知识的大道上疾行。在混乱的民国时期,在民不聊生的外忧内患时代,一个母亲坚定而又严格的督学,终让十个孩子都考上大学,成为“文献名邦”的莆田又一个佳话。

陈文山、海疆大学学士毕业,陈文彬、暨南大学商学士毕业,陈文雷、福建医学院毕业,陈文琴、北京大学毕业,陈文萧、福建医学院毕业,陈文笙、浙江医科大学毕业,陈文弦、中国人民 *** 第四军医大学毕业,陈文波、海军高级学校航空兵系毕业,陈文森、北京地质学院毕业,陈文篪、福州大学电机系毕业。

在这么一个大家庭中,有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军医出身的父亲陈展如,竟然有四个儿女攻读医学,且学有所长,成为各个重点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他的第四女儿陈文弦,教授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文职少将。

比财富更重要的是文化,比金子更珍贵的是知识。林顺仪,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逆袭成功,让十个儿女都捧上鲜红的大学毕业证书。

历经无数次的暴风骤雨,那棵壮美的白玉兰逆势成长,一年比一年更加繁枝茂叶,郁郁葱葱,那淡淡的兰花香,芬芳而又高雅,浸入每一个孩子们勤奋读书的岁月里。

陈展如故居一楼大厅

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每一个历史时期,陈展如故居就像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晴雨表,在每一个时代都反映出不同的政治温度。

陈展如牺牲后,陈家人寡妇幼儿,在社会上与政治没有多大的瓜葛,莆田闽中特委便利用这一个有利条件,发展了陈家的二儿子陈文彬参加革命,并成功打入涵江银行,陈展如家的洋楼便成为地下党联络站、交通站。

据闽中地委委员、闽中游击队司令部参谋长康金树亲笔证明,康金树就是陈文彬走上革命道路的介绍人,后来陈文彬又介绍他的妹夫林开坻以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映,进行革命工作,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副书记林汝楠留在这个联络站召开过地委会议。在这一系列革命活动中,林顺仪表现一个母亲的深明大义。

古老的石墙是动荡历史的见证者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有人诬告陈文彬,在莆田解放时接管伪福建银行时隐匿黄金,工作组三番五次胁迫林顺仪承认此事。林顺仪深知儿子的正直为人,绝不会做此违法违纪之事,斩钉截铁地告诉工作组:“任由你们掘地三尺,若得一钱,听凭严厉处置。”后来,陈文彬所谓私藏黄金之事纯属诬陷,冤雪得到 *** 。在这前前后后一年中,林顺仪始终站在儿子身边,给儿子无尽的家庭温暖。

树大招风,在莆田的市中心有这么一座占地数亩的别墅,引起一些人不怀好意的推测与恶意的诬言。陈展如牺牲后,林顺仪含辛茹苦地抚养十个儿子长大成才,家中并无半亩水田,也没有一间店铺,纯属城市自由职业者。这在陈文波入伍政审证明中,完全可以得出审查结论。在这份1952年的政审证明中,有这么一段话:“查本街居民陈林顺仪(女)现年五十五岁,全家人口男女计拾玖人,家庭成份自由职业者……”

藏在高楼间的别墅

但这一幢中西合璧的别墅一直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引发了诸多难以想像的问题。每当林顺仪面临这些问题时,都能化险为夷,这是她为人处世的聪明与智慧,也是她居心正直、不畏权势的结果。

1947年,伪福建省保安之一团团长胡季宽,派兵逾墙开门,强行占住这幢别墅。此胡匪手段残暴,恶迹累累,驻军赣南时,臭名昭著,手中沾满了 *** 员的鲜血。林顺仪并不害怕,据理力争,最终把胡氏一家压制在一楼与前院活动。

1949年8月,莆田解放,林顺仪听到因部队尚无营房,借住宫庙,生活工作不便,林顺仪深明大义,把自己一手营建的别墅主动让给驻军军官居住,不收毫厘房租,直至1969年,二十八军调防。但莆田县革委会所谓领导,在未经陈家人同意,擅自撞墙开门,强制占住,林顺仪却不畏强权,多次到县革委会、地区革委会反映情况,也是据理力争,终于于1976年退还了所有住房,赔偿房屋设施的损失。

经受岁月洗礼的白玉兰树干

莆田地区印刷厂也趁文革混乱,以为陈家人好欺压,在墙边开掘建厕所,污染了那口千年古井。林顺仪眼见井水污染了,不能洗衣洗菜,更不能饮用,多次到有关部门反映,这污染的严重性,最终逼迫印刷厂关填了厕所,并出资修复了水井。

喝水不忘挖井人,林顺仪心中的这幢别墅是陈展如和她一生的心血,也是儿女们的故土家园,她把这幢别墅看得比生命还重。因为家在,儿女们就有念头,就有回家的盼望,也有回家的方向。

那些年,白玉兰树越发高大茂盛,不知道什么时候它的枝干已经高于洋楼,就像这幢别墅的卫士,真挚地守望着这幢楼,守望着这个家。

时间在白玉兰树叶间缓缓地流淌,流过了多少春夏秋冬,唯有这一树的兰花香年复一年地浸透着老屋,浸透着林顺仪老人每一种思念。

十个儿女们就像张了翅膀的飞鸟,长大了,渐渐从这个家飞走,从莆田飞走。思念与牵挂成了老人更好的记忆,勤快的林顺仪却始终放不下那颗牵挂的心,从家乡到异乡,或已成为林顺仪一大段时间最忙的工作。她的儿子陈文彬、陈文雷、陈文萧、陈文波、陈文森陆陆续续定居在福州,福州或已是林顺仪老人最常的去处。

从1949年至1976年,这二十七年时间里,林顺仪不知道多少次前往福州,前往儿女家,为他们带孙子、孙女。她不放心这些孙辈们的学习,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有书读、有事做,福州或已是林顺仪老人的第二故乡。因为这里有她挚爱一生的儿女们,也有她喜爱的孙子孙女们,她还想分担他们的忧愁,共享她们的欢乐。

1976年,当林顺仪如愿以偿讨回这座别墅的所有房间,她也就不想离开了。年近八旬,她想把余生的时光虚度在白玉兰树下,虚度在庭院里的花开花落间。

后来,陈希如愿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陈希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教书,直至2008年调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从1975年至2008年,陈希在清华大学里学习、工作,整整三十三年时间。

1990年,陈展如林顺仪的曾侄孙陈祖坚想出国留学,所需的费用是一笔巨大的数额。那时候,其儿女侄儿侄女一辈的各家各户,均能温饱,没有这么多的积蓄,无法筹集到这一笔巨款。年过九旬的林顺仪头脑清醒,认为这是孩子们一生的大事,当机立断,卖掉了自家桃巷的旧屋,用于资助侄孙的所学所用。

林顺仪立下的遗嘱

林顺仪生怕此事发生变故,在遗嘱上特别写上这么一条:“莆田上桃巷12号旧厝展如份下的一块五米宽十米长的房子可以给文奎去卖,卖的款项指定用以支持文奎的孙子祖坚出国进修之需,不许移作他用。”

林顺仪以勤俭持家为一生的操守,对儿孙们的读书、学业从不放松,她的孙辈孩子们也全都考上大学,还有十多人是博士生,她的长女陈文琴有三个儿子留美攻读博士,均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对儿孙们的敦学促学是她一生的牵挂,而这座她亲自主持营建的别墅更是她一生的梦想所在。

林顺仪子女补充的备忘录

1993年,林顺仪已是一个九十六岁的老人,召集了几个亲戚,既有陈展如的侄辈,也有自己娘家的侄辈,共同见证了这份溢满亲情的遗嘱:“莆田城墙巷六号的土地房屋及一切家俱财产,这是先夫展如和我俩人亲手购置建造的。为了永远纪念展如的功绩,这座房子就作为《展如纪念堂》永远保留下来属十个子女(即文山、文彬、文雷、文琴、文箫、文笙、文弦、文波、文森、文篪)共有财产共同继承。

子孙任何人不得要求分产继承。今后这里土地房屋家俱财物等都不允许出卖、出租、出典、出售……上述遗嘱内容,我已先后同十个子女谈过,大家一致赞同我的决定,我很高兴,我百年之后,我的所有财产就按此嘱执行。”

1994年1月29日,这个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走完了人生的九十七个春秋,在这座她为之一生守望的老屋中,在她念念不忘的深情中,在儿孙们亲情的簇拥中,含笑仙逝。

那年,这棵高入云天的白玉兰树,散发着格外的芬芳,每一张叶片上都闪动着泪光般晶莹的光芒,在暮色中伫立,在夕阳中宁静,在风中深情地吟唱着大自然的天簌之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名字